乳腺癌病因有哪些
乳腺癌是由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是妇女的常见恶性肿瘤。在许多西方国家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癌肿的首位。在我国,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前二位。据乳腺癌有关资料,乳腺癌发病率在女性为23/10万人口,乳腺癌在男性则仅为0.49/10万人口。男子乳腺癌大约占整个乳腺癌的1%左右。乳腺癌大多发生在40~60岁,或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尤其以45~49岁和60~64岁间乳腺癌发病率最高。
一、乳腺癌病因与乳腺癌病理
(1)乳腺癌病因
乳腺癌也象其他恶性肿瘤一样,乳腺癌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通过对乳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已知许多因素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研究较为广泛深入的内分泌、遗传和病毒的三种乳腺癌致病因素。
1、性激素紊乱导致乳腺癌:雌激素(尤其是雌二醇)、催乳素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有致癌作用。乳腺癌主要在妇女中发生,乳腺癌好发于绝经前、后及初潮早、绝经晚的妇女。当两侧卵巢不发育或已作手术切除者,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此外乳腺癌与皮质激素代谢紊乱及外源性雌激素也有一定关系。
2、遗传因素导致乳腺癌:有乳腺癌家庭史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相对危险性,乳腺癌在绝经前和绝经后分别为2.4和1.7(正常妇女为1)。尤其亲属中母亲与姐妹都在绝经前发生双侧乳腺癌的妇女,其本人在40岁前患乳腺癌的机率大大增加。
3、病毒导致乳腺癌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然而人的乳汁内和乳腺癌组织中也见到B型病毒样颗粒,但也有人持否定态度,至今也无足够流行病学证据以证实之。
1234...全文共 9 页(2)乳腺癌病理分类
乳腺癌组织形态较为复杂,乳腺癌类型众多,而且往往在同一块乳腺癌组织中,甚至同一张切片内可有两种以上类型乳腺癌同时存在。目前国际、国内的乳腺癌病理分类,在实际应用中仍未统一。国内乳腺癌病理分类如下:
1、非浸润性乳腺癌:指乳腺癌最早阶段,乳腺癌病变局限于乳腺导管或腺泡内,乳腺癌未突破基底膜时称非浸润癌。
1)小叶原位乳腺癌:起源于小叶导管及未梢导管上皮的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的1.5%.切面呈粉红色半透明稍硬颗粒状区,乳腺癌病变大多呈多灶性,乳腺癌细胞体积较大,乳腺癌形态一致,但乳腺癌排列紊乱,导管乳腺癌周围基底膜完整,乳腺癌常累及乳腺癌患处双侧,乳腺癌发展缓慢。
2)导管内乳腺癌:发生于中心导管的原位乳腺癌,乳腺癌病变可累及导管范围广或呈多中心,散在分布,乳腺癌切面呈颗粒状带灰白或淡黄色小点,乳腺癌犹如皮肤粉刺样内容物。
2、早期浸润乳腺癌:从非浸润性乳腺癌到浸润性乳腺癌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乳腺癌发展过程经过早期浸润阶段,根据乳腺癌形态的不同,乳腺癌分为二类。
1)早期浸润小叶乳腺癌:小叶原位乳腺癌穿过基底膜,向小叶内间质浸润,但尚未浸润至小叶范围之外。
2)早期浸润导管乳腺癌:导管内乳腺癌少量乳腺癌细胞突破导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但浸润范围小。
3、浸润性乳腺癌乳腺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形态乳腺癌组织与间质相混杂的图像。浸润型乳腺癌又分为浸润性特殊型乳腺癌和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又根据乳腺癌组织和间质比例多寡分为:单纯乳腺癌、硬乳腺癌、髓样乳腺癌。
1)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
①单纯乳腺癌:这种乳腺癌较多见,约占乳腺癌一半以上。乳腺癌组织主质和间质成分接近,乳腺癌细胞常集聚成小巢,片状或粗索状。
②硬乳腺癌:这种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数的10%左右,乳腺癌主质少,乳腺癌间质多为特点。乳腺癌体积小,乳腺癌质地硬,乳腺癌切面瓷白色,乳腺癌边缘呈蟹足状向周围浸润。
③髓样乳腺癌:这种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数10~20%,乳腺癌组织主质为多,间质少。乳腺癌瘤体可达巨大体积,乳腺癌切面灰白色,乳腺癌中心部常有坏死。根据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的不同,这种乳腺癌可分为两个亚型:淋巴细胞浸润少的为非黄型髓样乳腺癌,浸润多者为典型髓样乳腺癌。后者预后好,常划入特殊型浸润乳腺癌内。
2)浸润性特殊型乳腺癌
①乳头状乳腺癌:大导管内乳腺癌,极少由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演变来。这种乳腺癌多见于50~60岁妇女,肿块单发或多发,部分有乳头溢液,大多血性,溢液涂片可找到乳腺癌细胞。乳腺癌切面呈棕红色结节,质脆,乳腺癌结节内有粉红色腐肉样或乳头状组织。此乳腺癌生长缓慢,转移也较晚。当乳腺癌实质一半以上表现为腺管样结构时,可诊断为乳腺癌。
②粘液腺乳腺癌:又名胶样乳腺癌,这种乳腺癌较少见。这种乳腺癌发病年龄大,生长缓慢,境界清楚,切面半透明胶冻样物,乳腺癌组织中含有丰富粘液,恶性程度较低,腋下淋巴转移较少见。
③湿疹样乳腺癌:又称乳腺派杰氏病。此乳腺癌形态上特征为:乳头、乳晕皮肤呈湿疹样改变和表皮内出现一种大而有特征性的派杰氏细胞。此乳腺癌多数合并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部分为浸润性导管乳腺癌等。
二、乳腺癌高危因素
1、遗传因素导致乳腺癌:
1994年科学家在人类17号染色体上分离出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遗传基因——乳腺癌基因1;其后,科学家又在人类13号染色体定位了与乳腺癌有关的遗传基因——乳腺癌基因2。乳腺癌基因的存在,从本质上肯定了乳腺癌的病因与遗传有关,但这部分仅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的5%,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腺癌的一级家属(姐妹、母亲、女儿)与一般人群相比,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如乳腺癌发生于绝经前,其一级亲属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3倍;发生于绝经后,其一级亲属发生乳腺癌危险性增加1.5倍。
2、激素因素导致乳腺癌:
目前,从流行病学研究比较支持的是雌性激素水平增高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论据如下:
①妇女患乳腺癌是男性的100倍;
②乳腺癌大多发生在青春期以后;
③卵巢功能强、雌性激素刺激时间长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卵巢不发育者基本上不发生乳腺癌;
④切除性腺后可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⑤较早年龄妊娠对乳腺癌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⑥绝经期前后是乳腺癌的高发病年龄段;
⑦长期使用雌激素妇女乳腺癌发生率明显高于不用雌性激素者。
3、月经、婚姻因素导致乳腺癌:
①月经因素导致乳腺癌:关于乳腺癌的研究发现,月经初潮早、绝经年龄推迟、月经周期短者,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高;
②婚姻因素导致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一生未婚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已婚者的2倍。
4、生育、哺乳因素导致乳腺癌:
①生育因素导致乳腺癌:关于乳腺癌的调查发现,妇女生育胎次少或未生育者,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增加,初产年龄早可降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其中,足月妊娠是发挥作用的必需条件。
②哺乳因素导致乳腺癌: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乳腺癌病因有哪些
乳腺癌是由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是妇女的常见恶性肿瘤。在许多西方国家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癌肿的首位。在我国,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前二位。据乳腺癌有关资料,乳腺癌发病率在女性为23/10万人口,乳腺癌在男性则仅为0.49/10万人口。男子乳腺癌大约占整个乳腺癌的1%左右。乳腺癌大多发生在40~60岁,或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尤其以45~49岁和60~64岁间乳腺癌发病率最高。
一、乳腺癌病因与乳腺癌病理
(1)乳腺癌病因
乳腺癌也象其他恶性肿瘤一样,乳腺癌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通过对乳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已知许多因素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研究较为广泛深入的内分泌、遗传和病毒的三种乳腺癌致病因素。
1、性激素紊乱导致乳腺癌:雌激素(尤其是雌二醇)、催乳素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有致癌作用。乳腺癌主要在妇女中发生,乳腺癌好发于绝经前、后及初潮早、绝经晚的妇女。当两侧卵巢不发育或已作手术切除者,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此外乳腺癌与皮质激素代谢紊乱及外源性雌激素也有一定关系。
2、遗传因素导致乳腺癌:有乳腺癌家庭史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相对危险性,乳腺癌在绝经前和绝经后分别为2.4和1.7(正常妇女为1)。尤其亲属中母亲与姐妹都在绝经前发生双侧乳腺癌的妇女,其本人在40岁前患乳腺癌的机率大大增加。
3、病毒导致乳腺癌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然而人的乳汁内和乳腺癌组织中也见到B型病毒样颗粒,但也有人持否定态度,至今也无足够流行病学证据以证实之。
(2)乳腺癌病理分类
乳腺癌组织形态较为复杂,乳腺癌类型众多,而且往往在同一块乳腺癌组织中,甚至同一张切片内可有两种以上类型乳腺癌同时存在。目前国际、国内的乳腺癌病理分类,在实际应用中仍未统一。国内乳腺癌病理分类如下:
1、非浸润性乳腺癌:指乳腺癌最早阶段,乳腺癌病变局限于乳腺导管或腺泡内,乳腺癌未突破基底膜时称非浸润癌。
1)小叶原位乳腺癌:起源于小叶导管及未梢导管上皮的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的1.5%.切面呈粉红色半透明稍硬颗粒状区,乳腺癌病变大多呈多灶性,乳腺癌细胞体积较大,乳腺癌形态一致,但乳腺癌排列紊乱,导管乳腺癌周围基底膜完整,乳腺癌常累及乳腺癌患处双侧,乳腺癌发展缓慢。
2)导管内乳腺癌:发生于中心导管的原位乳腺癌,乳腺癌病变可累及导管范围广或呈多中心,散在分布,乳腺癌切面呈颗粒状带灰白或淡黄色小点,乳腺癌犹如皮肤粉刺样内容物。
2、早期浸润乳腺癌:从非浸润性乳腺癌到浸润性乳腺癌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乳腺癌发展过程经过早期浸润阶段,根据乳腺癌形态的不同,乳腺癌分为二类。
1)早期浸润小叶乳腺癌:小叶原位乳腺癌穿过基底膜,向小叶内间质浸润,但尚未浸润至小叶范围之外。
2)早期浸润导管乳腺癌:导管内乳腺癌少量乳腺癌细胞突破导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但浸润范围小。
3、浸润性乳腺癌乳腺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形态乳腺癌组织与间质相混杂的图像。浸润型乳腺癌又分为浸润性特殊型乳腺癌和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又根据乳腺癌组织和间质比例多寡分为:单纯乳腺癌、硬乳腺癌、髓样乳腺癌。
1)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
①单纯乳腺癌:这种乳腺癌较多见,约占乳腺癌一半以上。乳腺癌组织主质和间质成分接近,乳腺癌细胞常集聚成小巢,片状或粗索状。
②硬乳腺癌:这种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数的10%左右,乳腺癌主质少,乳腺癌间质多为特点。乳腺癌体积小,乳腺癌质地硬,乳腺癌切面瓷白色,乳腺癌边缘呈蟹足状向周围浸润。
③髓样乳腺癌:这种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数10~20%,乳腺癌组织主质为多,间质少。乳腺癌瘤体可达巨大体积,乳腺癌切面灰白色,乳腺癌中心部常有坏死。根据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的不同,这种乳腺癌可分为两个亚型:淋巴细胞浸润少的为非黄型髓样乳腺癌,浸润多者为典型髓样乳腺癌。后者预后好,常划入特殊型浸润乳腺癌内。
2)浸润性特殊型乳腺癌
①乳头状乳腺癌:大导管内乳腺癌,极少由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演变来。这种乳腺癌多见于50~60岁妇女,肿块单发或多发,部分有乳头溢液,大多血性,溢液涂片可找到乳腺癌细胞。乳腺癌切面呈棕红色结节,质脆,乳腺癌结节内有粉红色腐肉样或乳头状组织。此乳腺癌生长缓慢,转移也较晚。当乳腺癌实质一半以上表现为腺管样结构时,可诊断为乳腺癌。
②粘液腺乳腺癌:又名胶样乳腺癌,这种乳腺癌较少见。这种乳腺癌发病年龄大,生长缓慢,境界清楚,切面半透明胶冻样物,乳腺癌组织中含有丰富粘液,恶性程度较低,腋下淋巴转移较少见。
③湿疹样乳腺癌:又称乳腺派杰氏病。此乳腺癌形态上特征为:乳头、乳晕皮肤呈湿疹样改变和表皮内出现一种大而有特征性的派杰氏细胞。此乳腺癌多数合并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部分为浸润性导管乳腺癌等。
二、乳腺癌高危因素
1、遗传因素导致乳腺癌:
1994年科学家在人类17号染色体上分离出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遗传基因——乳腺癌基因1;其后,科学家又在人类13号染色体定位了与乳腺癌有关的遗传基因——乳腺癌基因2。乳腺癌基因的存在,从本质上肯定了乳腺癌的病因与遗传有关,但这部分仅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的5%,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腺癌的一级家属(姐妹、母亲、女儿)与一般人群相比,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如乳腺癌发生于绝经前,其一级亲属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3倍;发生于绝经后,其一级亲属发生乳腺癌危险性增加1.5倍。
2、激素因素导致乳腺癌:
目前,从流行病学研究比较支持的是雌性激素水平增高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论据如下:
①妇女患乳腺癌是男性的100倍;
②乳腺癌大多发生在青春期以后;
③卵巢功能强、雌性激素刺激时间长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卵巢不发育者基本上不发生乳腺癌;
④切除性腺后可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⑤较早年龄妊娠对乳腺癌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⑥绝经期前后是乳腺癌的高发病年龄段;
⑦长期使用雌激素妇女乳腺癌发生率明显高于不用雌性激素者。
3、月经、婚姻因素导致乳腺癌:
①月经因素导致乳腺癌:关于乳腺癌的研究发现,月经初潮早、绝经年龄推迟、月经周期短者,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高;
②婚姻因素导致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一生未婚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已婚者的2倍。
4、生育、哺乳因素导致乳腺癌:
①生育因素导致乳腺癌:关于乳腺癌的调查发现,妇女生育胎次少或未生育者,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增加,初产年龄早可降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其中,足月妊娠是发挥作用的必需条件。
②哺乳因素导致乳腺癌: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5、膳食因素导致乳腺癌:
长期以高脂、肉类为主食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而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纤维素、单糖、多糖、钾、钙、镁对降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6、体型因素导致乳腺癌:
肥胖妇女体内的脂肪为制造雌性激素(雌酮为主)提供了充足原料,因而肥胖是乳腺癌危险因素之一。
7、乳腺良性疾病因素导致乳腺癌:
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乳腺癌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1.7—4.5倍,而患急、慢性乳腺炎病史的患者,因乳腺导管上皮的持久性刺激,乳腺癌的发生亦高于正常人群。
8、精神因素导致乳腺癌:
长期忧虑、烦躁、压抑的人群,乳腺癌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
三、哪些人容易得乳腺癌?
(1)年龄、月经、生育、哺乳、生活环境及经济地位引发的乳腺癌乳腺癌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月经初潮期较早(12岁以前来月经),绝经较晚(50—55岁以后绝经),第一胎生育年龄的35岁以后或从未生育,或生育不哺乳,都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有影响。且城市乳腺癌患者比农村乳腺癌患者多,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优越的人群,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高一些。
(2)乳腺疾病及良性肿瘤手术史引发的乳腺癌有些妇女因患某些乳腺疾病或良性肿瘤而做了乳腺小手术。手术必然切断一些乳腺导管,使远端导管不通畅。导管内分泌物积聚,长期刺激乳腺组织,就有可能导致乳腺癌。但不要因此而拒绝一些必须手术治疗的乳腺疾病,如囊性小叶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若不手术切除将来有变成乳腺癌的可能。乳腺癌手术还是必要的,但乳腺癌术后应经常随访检查,以便对乳腺癌及时发现、及时诊断乳腺癌和治疗乳腺癌。另外一侧患乳腺癌的乳腺癌病人,对侧患乳腺癌的机会增加,因此乳腺癌术后一定要注意对侧乳房是否出现肿块。
(4)家族的聚集性和遗传因素导致乳腺癌直系亲属中有人患乳腺癌的女性成员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有人认为乳腺癌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家族中有人生乳腺癌,其它成员应警惕患乳腺癌。
(5)高脂肪饮食及肥胖妇女患乳腺癌的机会也较一般人多。
(6)内分泌失调引起雌性激素偏高,导致小叶增生、乳腺增生,如果得不到适时治疗,就会导致乳腺癌。
四、乳腺癌好发于什么部位?
乳腺癌的好发部位以乳房外上象限占多数。乳房肿块也以外上象限最多见。据乳腺癌有关资料统计,乳腺癌有60%发生在外上象限;乳腺癌12%发生在乳晕下;乳腺癌12%发生在内上象限;乳腺癌10%发生在外下象限;乳腺癌6%发生在内下象限;乳腺癌肿块累及乳腺癌患者的全乳,占满全乳房者亦可乳腺癌临床表现㈠症状早期乳腺癌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乳腺癌仅表现为轻微的乳房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少数为针刺样痛,常呈间歇性且局限于病变处,乳腺癌的疼痛症状不随乳腺癌患者月经周期而变化。至晚期乳腺癌侵犯乳腺癌患者神经时则疼痛较剧烈,可放射到乳腺癌患者同侧肩、乳腺癌患者臂部。
乳腺癌症状:
1、乳腺癌症状: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常是促使乳腺癌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80%以上的乳腺癌为乳腺癌患者自己偶然发现,只有一小部分乳腺癌是查体时被医生发现。
(1)乳腺癌肿块部位乳腺癌肿块绝大多数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其次为内上象限、上方及中央区,其他部位较少。
(2)乳腺癌肿块数目乳腺癌肿块一般单侧乳房的单发肿块较常见,偶见2-3个。
(3)乳腺癌肿块大小乳腺癌肿块大小不一。以往因就诊较晚,肿块多较大。此外,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也是常见但不被重视的重要体征,有报道一组触不到肿块的To乳腺癌中以此为主要表现者占40%。
(4)乳腺癌肿块形态、表面及边界乳腺癌肿块形状多样,-般为不规则形,亦可见圆形、卵圆形等。肥胖者或肿块位于乳房后方部位较深者,肿块常呈扁片状或局限性腺体增厚,表面不光滑或呈颗粒感,边界不清楚。但应注意的是,肿块越小(小于1.0cm),上述特征越不明显、此外,有些特殊型癌,因浸润较轻,即使较大的肿块,也可表现为边界较清楚及活动度较好,如髓样癌、粘液癌,高分化腺癌等。
(5)乳腺癌肿块质地乳腺癌肿块质地并不完全相同,大多为实性,较硬,甚至为石样硬。但富含细胞的髓样癌及小叶癌常较软,粘液癌质地韧,囊性乳头状癌则呈囊状有波动感。少数发生在脂肪型乳房(多见于老年)的小型癌,因被脂肪包绕,触诊时给人以表面柔软的感觉。
(6)乳腺癌肿块活动度与良性肿块相比,乳腺癌肿块活动度较差。如侵犯乳腺癌患者胸大肌筋膜,在双手用力叉腰使胸大肌收缩时,乳腺癌肿瘤活动度更小,如累及乳腺癌患者胸肌,则乳腺癌肿瘤活动性消失,晚期肿瘤累及乳腺癌患者胸壁(肋间肌)时,则完全固定。但乳腺癌肿块较小时,乳腺癌肿瘤活动度较大,乳腺癌肿块常与周围软组织一起活动是其特点。乳腺癌肿块越小上述特征越不明显,有时很难与良性肿块相鉴别。
2、乳腺癌症状:乳头溢液
乳腺癌的乳头溢液发生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血性溢液中约有12%-25%为乳腺癌,但50岁以上乳腺癌患者的乳头血性溢液,乳腺癌可达64%。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或为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有时仅有溢液,而触不到明显肿块,可为管内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但乳腺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肿块。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湿疹样癌亦可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的溢液多见于单侧乳房的单个乳管口,溢液可自行溢出,亦可挤压而被动溢出,其性质多见于血性、浆液血性或水样溢液。
3、乳腺癌症状:乳头和乳晕改变
乳腺癌癌灶侵及乳头或乳晕改变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乳腺癌肿瘤侵犯而挛缩,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乳腺癌肿瘤--侧,乳腺癌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使乳腺癌患者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乳腺癌患者的乳头完全回缩人乳晕下。乳头糜烂、结痂等湿疹样改变常是乳腺癌的典型症状。
4、乳腺癌症状:乳腺癌患者局部皮肤改变
根据乳腺癌病期的早晚乳腺癌患者可出现不同的皮肤改变。一些部位浅在的早期乳腺癌即可侵犯乳腺癌患者乳房悬韧带使其挛缩,或乳腺癌肿瘤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外观凹陷,酷似酒窝,临床称为"酒窝征"、乳腺癌细胞堵塞乳腺癌患者皮下淋巴管,乳腺癌患者可出现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变"。乳腺癌肿瘤侵入皮内淋巴管,可在乳腺癌肿瘤周围形成小癌灶,称为卫星结节,如多数小结节成片分布,则形"铠甲样变"。晚期乳腺癌患者皮肤可出现完全固定甚至破溃,呈"菜花样"改变,经久不愈。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触之感皮肤增厚、粗糙、皮温增高,酷似妊娠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应注意鉴别。
5、乳腺癌症状:乳房轮廓改变
由于乳腺癌肿瘤浸润,可使乳腺弧度发生变化,出现轻微外凸或凹陷。亦可见乳房抬高,令两侧乳腺癌患者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6、乳腺癌症状: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
乳腺癌早期出现转移者,一般触摸不到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若乳房肿块具有恶性征象,同时触及的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较大,质地较硬,活动性较差,或相互融合,则说明乳腺癌转移的可能性大。值得注意的是,隐性乳腺癌往往以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乳房内原发病灶很小,临床难以扪及。
生二胎可防乳腺癌吗
“生二胎可防乳腺癌,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中国乳癌防治首席专家金宗浩教授表示。
今年初,浙江省单独两孩政策的推行,引起了许多适龄而又希望生育二胎夫妇的关注,杭州市计生部门的调研数据显示,杭州市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共有12.5万对,有生育二胎意愿的约65.7%。对此,金宗浩表示,单独两孩政策对女性预防乳腺癌来说是个好消息,生二胎有利于预防乳腺癌的发病。
国内外科学研究均表明,大龄未婚或未育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研究表明,有过两次以上哺乳经历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很低,一年半的哺乳期是最优的。”金宗浩表示,“生二胎之间间隔2年到3年最好,而且最好是自己哺乳,人体器官如果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其出现问题的几率就会增大。”
“从青春期发育到生儿育女后的哺乳,女性的乳房发育有其正常规律”,金宗浩表示,“未哺乳的女性乳房只能算‘发育’,只有经历哺乳的女性乳房才真正‘成熟’。”
近年来,乳腺疾病迅猛增长,并成为中国女性的第一杀手。乳腺癌也被称为女性“富贵病”。乳腺癌患者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居民,许多工作繁忙压力大的女性,如女公务员、女教师、女企业家等是高危群体。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显示,沿海及经济发达城市,平均每100人就有40人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疾病。
5、膳食因素导致乳腺癌:
长期以高脂、肉类为主食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而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纤维素、单糖、多糖、钾、钙、镁对降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6、体型因素导致乳腺癌:
肥胖妇女体内的脂肪为制造雌性激素(雌酮为主)提供了充足原料,因而肥胖是乳腺癌危险因素之一。
7、乳腺良性疾病因素导致乳腺癌:
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乳腺癌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1.7—4.5倍,而患急、慢性乳腺炎病史的患者,因乳腺导管上皮的持久性刺激,乳腺癌的发生亦高于正常人群。
8、精神因素导致乳腺癌:
长期忧虑、烦躁、压抑的人群,乳腺癌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
三、哪些人容易得乳腺癌?
(1)年龄、月经、生育、哺乳、生活环境及经济地位引发的乳腺癌乳腺癌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月经初潮期较早(12岁以前来月经),绝经较晚(50—55岁以后绝经),第一胎生育年龄的35岁以后或从未生育,或生育不哺乳,都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有影响。且城市乳腺癌患者比农村乳腺癌患者多,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优越的人群,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高一些。
(2)乳腺疾病及良性肿瘤手术史引发的乳腺癌有些妇女因患某些乳腺疾病或良性肿瘤而做了乳腺小手术。手术必然切断一些乳腺导管,使远端导管不通畅。导管内分泌物积聚,长期刺激乳腺组织,就有可能导致乳腺癌。但不要因此而拒绝一些必须手术治疗的乳腺疾病,如囊性小叶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若不手术切除将来有变成乳腺癌的可能。乳腺癌手术还是必要的,但乳腺癌术后应经常随访检查,以便对乳腺癌及时发现、及时诊断乳腺癌和治疗乳腺癌。另外一侧患乳腺癌的乳腺癌病人,对侧患乳腺癌的机会增加,因此乳腺癌术后一定要注意对侧乳房是否出现肿块。
(4)家族的聚集性和遗传因素导致乳腺癌直系亲属中有人患乳腺癌的女性成员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有人认为乳腺癌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家族中有人生乳腺癌,其它成员应警惕患乳腺癌。
(5)高脂肪饮食及肥胖妇女患乳腺癌的机会也较一般人多。
(6)内分泌失调引起雌性激素偏高,导致小叶增生、乳腺增生,如果得不到适时治疗,就会导致乳腺癌。
四、乳腺癌好发于什么部位?
乳腺癌的好发部位以乳房外上象限占多数。乳房肿块也以外上象限最多见。据乳腺癌有关资料统计,乳腺癌有60%发生在外上象限;乳腺癌12%发生在乳晕下;乳腺癌12%发生在内上象限;乳腺癌10%发生在外下象限;乳腺癌6%发生在内下象限;乳腺癌肿块累及乳腺癌患者的全乳,占满全乳房者亦可乳腺癌临床表现㈠症状早期乳腺癌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乳腺癌仅表现为轻微的乳房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少数为针刺样痛,常呈间歇性且局限于病变处,乳腺癌的疼痛症状不随乳腺癌患者月经周期而变化。至晚期乳腺癌侵犯乳腺癌患者神经时则疼痛较剧烈,可放射到乳腺癌患者同侧肩、乳腺癌患者臂部。
乳腺癌症状:
1、乳腺癌症状: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常是促使乳腺癌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80%以上的乳腺癌为乳腺癌患者自己偶然发现,只有一小部分乳腺癌是查体时被医生发现。
(1)乳腺癌肿块部位乳腺癌肿块绝大多数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其次为内上象限、上方及中央区,其他部位较少。
(2)乳腺癌肿块数目乳腺癌肿块一般单侧乳房的单发肿块较常见,偶见2-3个。
(3)乳腺癌肿块大小乳腺癌肿块大小不一。以往因就诊较晚,肿块多较大。此外,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也是常见但不被重视的重要体征,有报道一组触不到肿块的To乳腺癌中以此为主要表现者占40%。
(4)乳腺癌肿块形态、表面及边界乳腺癌肿块形状多样,-般为不规则形,亦可见圆形、卵圆形等。肥胖者或肿块位于乳房后方部位较深者,肿块常呈扁片状或局限性腺体增厚,表面不光滑或呈颗粒感,边界不清楚。但应注意的是,肿块越小(小于1.0cm),上述特征越不明显、此外,有些特殊型癌,因浸润较轻,即使较大的肿块,也可表现为边界较清楚及活动度较好,如髓样癌、粘液癌,高分化腺癌等。
(5)乳腺癌肿块质地乳腺癌肿块质地并不完全相同,大多为实性,较硬,甚至为石样硬。但富含细胞的髓样癌及小叶癌常较软,粘液癌质地韧,囊性乳头状癌则呈囊状有波动感。少数发生在脂肪型乳房(多见于老年)的小型癌,因被脂肪包绕,触诊时给人以表面柔软的感觉。
(6)乳腺癌肿块活动度与良性肿块相比,乳腺癌肿块活动度较差。如侵犯乳腺癌患者胸大肌筋膜,在双手用力叉腰使胸大肌收缩时,乳腺癌肿瘤活动度更小,如累及乳腺癌患者胸肌,则乳腺癌肿瘤活动性消失,晚期肿瘤累及乳腺癌患者胸壁(肋间肌)时,则完全固定。但乳腺癌肿块较小时,乳腺癌肿瘤活动度较大,乳腺癌肿块常与周围软组织一起活动是其特点。乳腺癌肿块越小上述特征越不明显,有时很难与良性肿块相鉴别。
2、乳腺癌症状:乳头溢液
乳腺癌的乳头溢液发生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血性溢液中约有12%-25%为乳腺癌,但50岁以上乳腺癌患者的乳头血性溢液,乳腺癌可达64%。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或为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有时仅有溢液,而触不到明显肿块,可为管内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但乳腺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肿块。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湿疹样癌亦可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的溢液多见于单侧乳房的单个乳管口,溢液可自行溢出,亦可挤压而被动溢出,其性质多见于血性、浆液血性或水样溢液。
3、乳腺癌症状:乳头和乳晕改变
乳腺癌癌灶侵及乳头或乳晕改变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乳腺癌肿瘤侵犯而挛缩,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乳腺癌肿瘤--侧,乳腺癌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使乳腺癌患者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乳腺癌患者的乳头完全回缩人乳晕下。乳头糜烂、结痂等湿疹样改变常是乳腺癌的典型症状。
4、乳腺癌症状:乳腺癌患者局部皮肤改变
根据乳腺癌病期的早晚乳腺癌患者可出现不同的皮肤改变。一些部位浅在的早期乳腺癌即可侵犯乳腺癌患者乳房悬韧带使其挛缩,或乳腺癌肿瘤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外观凹陷,酷似酒窝,临床称为"酒窝征"、乳腺癌细胞堵塞乳腺癌患者皮下淋巴管,乳腺癌患者可出现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变"。乳腺癌肿瘤侵入皮内淋巴管,可在乳腺癌肿瘤周围形成小癌灶,称为卫星结节,如多数小结节成片分布,则形"铠甲样变"。晚期乳腺癌患者皮肤可出现完全固定甚至破溃,呈"菜花样"改变,经久不愈。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触之感皮肤增厚、粗糙、皮温增高,酷似妊娠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应注意鉴别。
5、乳腺癌症状:乳房轮廓改变
由于乳腺癌肿瘤浸润,可使乳腺弧度发生变化,出现轻微外凸或凹陷。亦可见乳房抬高,令两侧乳腺癌患者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6、乳腺癌症状: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
乳腺癌早期出现转移者,一般触摸不到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若乳房肿块具有恶性征象,同时触及的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较大,质地较硬,活动性较差,或相互融合,则说明乳腺癌转移的可能性大。值得注意的是,隐性乳腺癌往往以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乳房内原发病灶很小,临床难以扪及。
生二胎可防乳腺癌吗
“生二胎可防乳腺癌,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中国乳癌防治首席专家金宗浩教授表示。
今年初,浙江省单独两孩政策的推行,引起了许多适龄而又希望生育二胎夫妇的关注,杭州市计生部门的调研数据显示,杭州市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共有12.5万对,有生育二胎意愿的约65.7%。对此,金宗浩表示,单独两孩政策对女性预防乳腺癌来说是个好消息,生二胎有利于预防乳腺癌的发病。
国内外科学研究均表明,大龄未婚或未育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研究表明,有过两次以上哺乳经历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很低,一年半的哺乳期是最优的。”金宗浩表示,“生二胎之间间隔2年到3年最好,而且最好是自己哺乳,人体器官如果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其出现问题的几率就会增大。”
“从青春期发育到生儿育女后的哺乳,女性的乳房发育有其正常规律”,金宗浩表示,“未哺乳的女性乳房只能算‘发育’,只有经历哺乳的女性乳房才真正‘成熟’。”
近年来,乳腺疾病迅猛增长,并成为中国女性的第一杀手。乳腺癌也被称为女性“富贵病”。乳腺癌患者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居民,许多工作繁忙压力大的女性,如女公务员、女教师、女企业家等是高危群体。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显示,沿海及经济发达城市,平均每100人就有40人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疾病。
这篇穴位知识《乳腺癌病因有哪些 生二胎可防乳腺癌吗》,目前已阅读次,本文来源于中华网,在2022-10-28 00:00发布,该文旨在普及中医穴位知识,如若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