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概要:血糖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如果出现了极度口渴同时伴随着尿多的情况,那么就应该警惕血糖过高,这些表现都是血糖高常见的症状。感兴趣的朋友下面一起去看看血糖高的症状哪有那些。
1.血糖20会有什么后果?
1、导致脱水和高渗性昏迷高血糖,导致大量葡萄糖随尿液排泄,导致渗透性利尿,导致身体脱水。脱水会增加细胞外液体的渗透压,水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内失水。脑细胞失水会导致脑功能障碍,直到昏迷。临床上称为“高渗性昏迷”。
2.当导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和高血糖时,患者的尿量显著增加,并从尿液中带走大量电解质,导致电解质紊乱。同时,由于高血糖患者糖的使用障碍,他们通过分解脂肪产生能量。随着脂肪的分解,酮体的产生增加,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胰岛功能衰竭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作用”。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减少和病情恶化。
4.葡萄糖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而是从尿液中大量流失。身体通过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全身消瘦乏力,免疫力下降。
二、血糖高的症状是什么?
1.极度口渴。尿液过多后,体内水分减少。当体内水分总量减少1~2%时,会引起大脑口渴中心的兴奋和饮酒,产生极度口渴的生理现象。
2.尿多,皮肤干燥脱水。尿多不仅意味着尿量增加,还意味着尿量增加。24小时可达20次以上,部分高血糖尿量可达2-3升至10升。甚至尿泡多,尿渍白粘。多尿是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值(8.9~10mmol/l),排尿中的糖分较多,因此尿次数和尿量增加。
3.心跳快,呼吸慢而深。在没有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你也会觉得心跳明显比以前快,呼吸困难。
4.厌食症。食欲大幅下降,体重明显比以前轻,虚弱,做事不需要力气。这是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引起的,所以高血糖症状会表现为虚弱。
5.身体症状。生活中经常出现恶心、干呕、身体不适、持续呕吐、腹痛、不消化等症状。
6.血糖测试值增加。这是高血糖最具特征的症状。
三、高血糖不能吃什么食物?
1、红薯
高血糖患者不能吃任何东西。红薯因其甜味和营养丰富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最新的讨论也表明,红薯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红薯含糖量为27.7%,其血糖升高系数也较高。因此,高血糖患者最好不要吃红薯。
2、蜂蜜
蜂蜜主要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这种单糖可以直接被人体接收,因此血糖迅速升高,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致命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禁止食用蜂蜜。然而,高血糖患者可以吃适量的蜂皇浆,这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含有胰岛素,对高血糖患者有益。
3、柿子
柿子富含蔗糖、葡萄糖、果糖,即糖含量高,也是单糖和双糖,最不适合高血糖患者。当然,柿子的味道令人垂涎,但高血糖患者为了自己的健康,请好好照顾他们的嘴,家人也应该进行适当的监测。
4、冰淇淋
在炎热的夏天,对高血糖患者来说最大的是冰淇淋。冰淇淋不含高热量,而是含糖量高。高血糖患者应避免。
5、蜜饯
酸甜蜜饯适合老少。但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这相对应该分为禁区。蜜饯是用糖腌制的,所以含糖量很高。同时,它还含有其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因此,高血糖患者,特别是一些喜欢零食的女性患者,请务必离开蜜饯。果酱类似于蜜饯。
6、酒
据说酒精不利于血糖控制,所以一些高血糖患者觉得喝低酒精浓度的啤酒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啤酒中的麦芽糖含量很高。作为一种单糖,对高血糖患者来说更为严重。
四、高血糖患者的饮食调理
1.因为每个人都控制饮食
人们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存在差异。有些数据只是框架和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应固定主食,用副食调节体重,超重时减少副食量,轻时增加副食量。当达到理想体重时,不增加或减少副食量是合适的。
2.提供足够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炎、白内障、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多吃维生素A,维生素C的食物对预防和控制上述并发症非常有益。维生素A含量最高的食物包括牛奶、蛋黄、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主要包括葡萄、猕猴桃、橙子、梨、枇杷、山楂、樱桃和西红柿、胡萝卜、青椒、韭菜等新鲜水果和有色蔬菜。
3、主食
高膳食纤维食品,粗粮食品。如:燕麦、荞麦、玉米等。
4、 三大营养比例要适当
在限制总热量的情况下,蛋白质和脂肪之间应有适当比例的三种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糖)。一般来说,三者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25%-35%、10%-15%。孕妇、乳母、儿童、消瘦或消耗性疾病患者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消瘦者脂肪的比例可适当增加。
五、坚果食品
坚果食品(花生、瓜子、核桃、杏仁、松子、榛子)的主要成分是油(约占50%),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应少吃或不吃。如果用它来充饥,不仅会增加血糖,还会增加体重,增加胰岛抵抗力。
这篇穴位养生《血糖超过20会怎么样 血糖高的饮食注意事项》,目前已阅读次,本文来源于天医健康网,在2023-08-27 00:00发布,该文旨在普及中医穴位知识,如若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