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泉穴
Yáng líng quán
归经:胆经
取穴方法:
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阳陵泉穴的准确位位置图】
阳陵泉穴(筋会穴,阳陵穴)解析: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附注:为合穴,属土,筋会。
阳陵泉穴意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主治疾病:
半身不遂,麻木,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门穴、胆俞穴、至阳穴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胁痛。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取穴方法:
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阳陵泉穴位置见下面高清大图动画显示:
下一页 真人示范 图解如何找准阳陵泉穴
如何找准穴位–阳陵泉穴
这一篇来说说阳陵泉穴。阳陵,指人体外侧局部之隆起处。泉,水从窟穴而出。阳陵泉穴在膝关节外侧隆起处、腓骨小头之下方,经气如泉水之外流。与阴陵泉穴对应。
阳陵泉穴归属于足少阳胆经,凡是胆腑病症,都可取阳陵泉穴来治疗。此外,阳陵泉穴还有舒筋、壮筋、通络的作用,是治疗下肢筋病的要穴,如下肢痿弱无力、膝关节疼痛等。
精确定位: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窍门:屈膝90度角,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即是阳陵泉穴。
一按就灵:口苦口干多由于胆囊功能差,是胆囊疾病病人的一种病态反应。每天用中指指腹按压阳陵泉穴5-10分钟,使穴位有酸胀、发热的感觉,可有效缓解口苦口干的症状。
小贴士:中医认为,人的情志除了心之外,还与肝胆密切相关,所以情绪烦躁、抑郁不缓、沉默寡言或因心理紧张而引起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也可取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下一页 阳陵泉穴的养生功效和按摩保健方法
阳陵泉穴:膝盖外侧有一个小骨头(腓骨小头)
【按摩阳陵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下肢瘫痪、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坐骨神经痛、腰腿疲劳、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胆囊炎、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3、缓解治疗其高血压病、遗尿、肋间神经痛。
肩痛阳陵收--解决肩膀痛等疾病
肩膀很痛的话找阳陵泉。阳陵泉的位置其实就是在足三里的外侧,就是刚才找足三里穴的方法,无名指指端的位置就是足三里,这个小指指端的位置就是阳陵泉,大家不用担心自己到底找的位置准备不准备,担心找不准的话,就把面积按大一点,有益无害,不可能有任何的副作用。
【温馨提示】
按摩阳陵泉穴的手法:
1、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两小腿的阳陵泉穴;
2、两手掌心、掌根、指端一起用力,上下揉50下。防治膝关节炎、膝冷痛、鹤膝风、老寒腿、下肢不遂、瘫痪等。
治疗扭挫伤:首先是按压法重力按压,按压5,6分钟,然后可以用皮肤针敲打(因为它是实症),也可以出点血,这个时候也可以灸,艾灸可以让瘀血消散,能缓解很多疼痛。
如果扭伤后疼的比较厉害或者是全身性的表现,可以配上手上的合谷穴,脚背的太冲穴。这两个穴位是我们人体的四个关口,能够舒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配用这样的两个穴位,再加上筋汇——阳陵泉,这样能比较快的把体内的风寒之邪、气滞血瘀等等从我们四肢末端把它们消散赶走。为什么刮痧从上往下,而且是单向的不能来回刮,就是要把病邪往肢末端赶,最后达到从四关把它赶出去。
下一页 阳陵泉穴的定位、作用及按摩方法视频:
阳陵泉穴的定位、作用及按摩方法视频:
这篇人体穴位查询《阳陵泉穴的准确位置图,及作用与好处》,目前已阅读次,本文来源于人体穴位网,在2021-10-01 00:00发布,该文旨在普及中医穴位知识,如若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师。